手机版 暖百科
多彩摩洛哥1—白色的卡萨布兰卡
摩洛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前去的人少,对中国人来说,了解的似乎只有三毛对撒哈拉的描写以及她与柯西的爱情。在我的印象中,摩洛哥在非洲,非洲就意味着炎热,干旱,贫穷,黑人。一说到非洲,出现在画面中的永远是骨瘦如柴的孩子和一双双饥渴的眼睛。而摩洛哥,对于我更是个谜一样的国度。随着摩洛哥对中国人的免签,去摩洛哥旅游似乎容易了很多, 和朋友一商量,去摩洛哥吧,只有两周的酝酿,我们就出发了。
一个4人的小团。一个10天的行程,一个领队,一个导游,一个司机,我们的摩洛哥之行就这样展开了。漫长的飞行,11小时飞开罗;3小时在开罗机场转机,又上飞机,再飞6个小时,飞得个昏天黑地,飞机终于降落在卡萨布兰卡机场。从我们离家算起,已经整整24小时了。摩洛哥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此时是中午1点钟。走出机场,北非热情的阳光暖暖的照着这个大西洋边上的小城市。看上去,是非洲却不像非洲,不是欧洲,却有点像欧洲。
卡萨布兰卡,因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北非谍影”而著名。这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地方。12世纪,柏柏尔人(摩洛哥的土著)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将其命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卡萨布兰卡从此成为摩洛哥的主要贸易口岸,该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不过,大家还是习惯叫它卡萨布兰卡。这里处处都是大理石建造的白色房子,卡萨布兰卡是白色的。
开罗机场(这个装扮很奇葩)
卡桑布兰卡街景
我们在这里参观了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它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可惜现在外边在维修,无法拍到海上清真寺的全貌。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
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国泰民安,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可以想象一下,10万人做礼拜该是多大气势。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我们脱了鞋子,小心翼翼的走进去。里边规模很大,人在里边显得很渺小。我坐在地上,感觉自己像个小蚂蚁,这可能就是清真寺要达到的效果。让你对阿拉充满敬畏之心。
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所以即使光着脚,也不觉得凉。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第一次看到如此现代化的清真寺。
从清真寺出来,我们的车沿着海滨大道前行。明媚的阳光,碧蓝的海水,绿色的棕榈树,从我们身边闪过。
我们在大西洋边上,吃了我们来摩洛哥的第一餐饭。无论是青菜,烤鱼,米饭都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是阿拉伯人喜欢的调料,我不喜欢,真的很难吃,米饭很硬,总之,勉强尝试。
海滨大道
吃午饭的地方
汤。味道有点怪。
看着挺好看,鱼和菜丁好看不好吃。
米饭很硬,鱼还可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