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一家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和服务收入达到该机构收入的40%以上时,就可以称为“转型成功”。国内大型出版机构之中,只有知识产权出版社一家,其数字出版和服务收入超过整体收入的70%,实现了从图书出版向服务的转化,转型成为知识产权全产业链的服务商。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诸敏刚说:“我们从业务涵盖角度讲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自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已经建立起服务知识产权全产业链的业务结构。整个业务布局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立足专业,多元经营。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将业务深度地嵌入到专利审批流程中,拥有即时、权威、全面的专利数据资源,因而整个业务布局必须立足于知识产权这个专业,这是核心竞争力。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拓展业务,多元经营。其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服务、专利布局、投融资服务等。
知识产权出版社远景
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元化经营布局主要包括了五大块:专利文献出版、图书出版、按需印刷、数据收集加工管理、知识产权全产业链服务。这几块业务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综合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全世界独一无二。
出版与数字出版服务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就是创新,从以往的纸质专利文献,到全国第一张光盘,再到网络出版,如今再到知识产权服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不断开拓市场,优化产品,该社都走在了前列。
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出版社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数字出版发展战略:以知识产权大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突破,以多个互联网平台产品为支撑,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全产业链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该社确立了远景规划——“做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引领者和现代出版方式变革的探索者”。
打造数字出版高端智库,是该社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重要方式。新闻出版业尤其是数字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怎么成功转型,怎么实现融合发展,大多数出版社仍然比较迷茫。今年9月,知识产权出版社与地质出版社、睿泰集团合资成立了北京中地睿知管理咨询公司,打造数字出版高端智库。
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主要提供的服务有: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和咨询,出具调研、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为行业出具行业趋势报告、年度总结报告,围绕知识服务、大数据等专业性问题提供专业趋势分析报告,围绕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发布示范企业排行榜、知识服务技术产品排行榜等;为出版企业提供顶层设计咨询、项目策划、项目评估、项目评审、项目监理等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此外,还包括人才培训服务、人才定向推送服务,以及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智库集中专家,向业内推广转型升级经验,为行业出谋划策。利用经验,为其他出版社战略布局提供参考。其主要盈利模式包括会员收入,为出版企业提供顶层设计咨询、项目策划、项目评估、项目评审等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带来收入,财政项目监理,数字出版高端培训收入,中介费收入,企业赞助收入等。
数字出版高端智库的主要收入来源
除了高端智库,该社在数字出版方面还积极研发系统,以求为其他出版社提供服务。目前该社的数字出版、数字印刷规模在全国领先。但诸敏刚也坦言,因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图书专业性太强,市场占有率小,成本偏高,所以该社自己不做电子书。现在的研发方向是利用自主开发的专利文献复合出版系统,研发适合电子图书出版的模板。这套复合智能排版系统,不仅适合专利文献出版,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出版社,编辑完成后,直接套到模板中,就可以形成电子书。这样既可以直接出版纸质书,也可以以电子书形式销售。此外,三审三校、核红也在研发新的数字化系统,解决繁琐低端的工作,帮助校对员轻松完成这套工作。该系统预计明年年底上线,图书数字出版会形成一条龙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孵化创新创意项目
投资、融资,孵化创意创新项目,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的重要服务方向之一。知识产权出版社目前旗下有10家独资公司,10家参股公司。该社旗下独资公司有从事软件开发、项目服务的中献电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知局”)提供文献扫描、校对、OCR工作的的中献智泉等。而参股公司多是孵化创意创新项目。
诸敏刚分析,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及保护,最终要落实到运用。专利技术躺在数据库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要嫁接到生产线上,产生相应的生产力。因此知识产权社参股了多家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有市场前景,该社与其共同孵化,参与专利布局,有的公司甚至挖掘了近100多个专利,形成专利池。在参股公司中,北京康爱瑞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8月已经登陆新三板,知识产权出版社参与了20%的股份。当年康爱瑞浩在市场上寻求合作时,该社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前景,才谨慎投资。还有的公司,知识产权社利用数据资源的优势,以数据入股,提供数据服务,例如与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西安科技大市场交易平台的合作。同时,该社积极参与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开展专利技术的转移和转让、开发、利用和产业化。
其次,该社也孵化社内人员的创意创新项目。由于该社有专业信息服务加工的人才队伍,其服务对象是创新的群体,因此融入了乐于创新的基因。该社培养了一批既懂得IT,又懂得出版的人才。知识产权社针对社内员工,设立了青年基金孵化项目,鼓励自己的员工提出新的创意,一旦员工的新创意通过专家评审,得以采用,就会得到50万元启动资金,将项目做大做强。目前,该社已经有多个项目获得了青年基金支持,比如创客IP(原始证据的电子认证和保全)、机器翻译引擎和翻译平台等。
第三是开办智慧书堂。今年7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在中关村开办了智慧书堂,关注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诸敏刚介绍,之所以称“书堂”而非“书店”,因为不是单纯销售和展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图书,也包括知识产权服务和产品、数据库的展示、创意路演、小型会议。中关村人才荟萃,知识密集,可以宣传专利运营,孵化专利项目。智慧书堂不仅是知识产权社的对外窗口,也是国知局的对外窗口。
第四是举办各类会议。例如今年9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召开,参会4000多人,会上“站无虚席”。有国知局的领导、广东省副省长等重要领导,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外宾参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专利运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振兴实体经济。
拓展服务领域
知识产权服务,不仅包括对国内客户的服务,也包括“走出去”。去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走出去”的服务方面,收入2026万元,近日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广电总局“出版业传播力奖励专项基金”100万元的奖励,这是北京市新闻广电总局“走出去”最高额度的奖励。知识产权出版社“走出去”的基础是中国专利信息、专业数据库在国外很受欢迎。我国发明专利的质量、价值越来越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需要翻译服务、标引服务。比如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是一家国际知名的专利信息服务商,知识产权出版社按其标准,为其提供数据加工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据库也有英文、日文等多语言的数据检索功能,推广到国外,让海外企业能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库。
诸敏刚自豪地说,知识产权出版社基本完成了从出版到服务的转型,目前正在拾遗补缺,丰富服务内容。他认为,随着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新的产品形态也层出不穷,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是基于某一行业独特资源的全产业链知识服务。在专业出版领域,出版社可以基于这个行业的大数据资源,打造专题数据库、知识库和平台产品,对本行业提供垂直的知识服务。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社可以依托自身独特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全产业链的教育服务。
其次是基于IP孵化的全版权运营及相关配套服务。数字出版的本质是版权。IP热是2015年后的新现象。企业可以基于对潜力IP的挖掘、培育和孵化,开展传统图书出版、动漫、网游、影视、周边衍生品等产品形态的同步、多元开发,进行全产业链运作、全方位运营,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对IP的保护及证据保全等相关配套服务也会越来越重要。
第三是基于前沿技术的应用产品开发及服务。科技进步催生新亮点,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出版业的向前发展。比如AR/VR技术在少儿、科普图书的运用正在提升用户体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知识服务使知识应用更加智慧化、协作化、精准化。基于云计算的“云出版”更有利于打通内容与渠道之间的衔接,更近距离地位用户提供服务。还有语义分析技术、物流网、3D打印技术等都在与出版的逐步融合之中。
诸敏刚将出版社定位为多元化的出版机构,未来还会开发、衍生新的业务和功能。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明年还会介入动漫,开发中小学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诸敏刚认为,专业、教育、大众类图书出版社由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在转型方面关注点会不同。专业出版社的转型方向是做知识服务、教育出版社的发展方向是教育服务、大众出版社则可能更要关注IP的孵化。
从出版向服务转型的三点建议
从出版向服务转型,出版社要从内容提供商转型为内容服务商。诸敏刚分析,“内容提供”是以我为主的心态,出版社主动提供,读者、受众被动接受,这是一种单向的内容生产和供给过程。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出版社提供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精准性,更系统更全面,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所以,之前的简单的内容提供必须向更高层级的内容服务转型。他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思维方式必须转型。以前是产品生产型思维,典型的闭门造车式的从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线性思维,出版社生产什么,没有太多用户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的过程。现在的互联网背景下,必须坚决地树立用户思维,用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去组织生产,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产品生产中来,用户体验反馈意见对产品生产决策起重要参考作用。
其次,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必须转型。传统体制机制具有一定的缺陷:决策缓慢,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为适应用户需求,在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上必须做出变革。改传统体制为实实在在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实实在在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很多的出版社为适应数字化转型,成立了诸如数字出版公司之类的管理实体,但客观说,在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跟原来没有区别,给人感觉是换汤不换药,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成立的这些实体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
再次,人才结构必须升级。一方面,现有人员如编辑,必须向全媒体出版人才升级,要有数字化思维,具备数字化能力,要把传统编辑改造为产品经理。另一方面,对于出版社紧缺的技术研发人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人员等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尽快培养既懂出版、又懂行业、还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产品结构、服务模式必须升级。互联网时代,用户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文献、知识获取,而是如何从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并将这些信息动态重组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专业出版社而言,必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完成从‘内容提供商’到‘知识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转型。围绕着本行业的大数据,为本行业提供垂直的知识服务是大势所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